喂喂,在说你们很贵呢,我再说一说我对那些真正贵价镜头的看法,我将它们定义在15000至数百万吧。
前面大家已经了解一个事实了,就是再怎么量产的镜头,其实量都是非常小的。如果你手上有个稍微值钱一点的镜头,不妨看看他们的镜头编号,你会发现他们的生产数量基本都是以万为单位的(宾得、索尼),厉害点的就以十万为单位(佳能、尼康)。这就足以说明,越稀有的镜头(而不一定是光学素质越好的镜头),能平摊设计、生产、流通中的成本的能力就越低,价格就越高。所以普通消费者咬咬牙上个便宜红圈还是可以的,但让你买个50 1.2或者是来套徕卡,大部分人就承担不起了。在摄影器材上,应该说是在几乎所有消费品的顶端领域,一分钱一分货,一毛钱两分货,一元钱三分货就是这样来的,就更不用说企业本身的营销、市场定位因素等等了(这些我不讨论,因为不涉及技术、生产成本本身)
有这样一个传说,为了使玻璃获得最好的状态,徕卡在烧制的最后冷却步骤,以一小时降一摄氏度的方式进行温控,以玻璃的熔点大约是1500度左右算,使镜片完全冷却,需要大概2个月的时间(所以我一直觉得这是传说)。作为普通消费者,我们几乎没有渠道知道工程师们为了追求极致的光学素质究竟有多丧心病狂。加上德国蓝领吓死人的工资单,或者那些动则两三万的镜头也就情有可原了。
在此再次强调,现在再怎么好的镜头,其实都很少有手工研磨的了。在机器不发达的年代,大师很重要,但现在的机械技术早就超过人手精度太多了,就像你以前还听过国际象棋大师和电脑比赛的故事,现在?哪个大师还出来丢脸啊。倒是手工装嵌还是大行其道的,这倒不是为了提高精度,前面说过了,手板眼见功夫哪里的工人都能胜任,纯粹为了省钱。搞一个动装镜头的机械臂可比请真人贵太多了。宾得在越南装的公主镜头和之前日产的一点区别都米有,成本省了价钱还涨(贱!)还有就是所有的sony蔡司都是made in japan的,其实就是福冈光学,和福伦达一条线出来的,所以为什么比德蔡便宜(要是德蔡能自动对焦,你以为会卖多少钱?)
当然了,还有一些镜头超越我的讨论能力的,像大画幅镜头,甚至是一些变态的镜头,那些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不惜工本,例如:
2007年Photokina上卡尔蔡司也展出过一款1700mm F4的中画幅镜头,据说是卡塔尔的一位富商为拍摄野生动物专门定制的,重达256kg,是目前世界上非军方所用的最大的长焦镜头,价格据说达到数百万美元,装在一台悍马上用。。。。。。。。
在评论里,很多朋友都对手工研磨表达了非常高的信心,表示最好的镜片应该还是手工研磨的。此处我再强调一次我的观点
1.今天的数控机床加工已经能将精度做到纳米级别了,我不能认为人手能够做到这种级别。
2.确实,在某些顶尖领域里,当需要的产品不多时(通常是一、两件的时候),依旧会采取纯手工制作,但基本不是基于精度考虑,而是基于成本考虑。例如评论里提到最好的天文望远镜镜片是用手工制作的,我觉得这完全有可能。最好的,基本就是NASA用的级别吧,那么镜片直径也至少是数十甚至上百厘米的吧,需要的量肯定也不多,所以根本没有需要去开发一台精工机床来做研磨活(成本会非常非常高),所以就会用人手啊。人手磨一块出来,测定,精度不够,改进再磨,再侧,再磨再测,总有达标的以个产品,然后这事就完成了,这就是真实的精确手工制作流程。
加州大学天文学院的教授们自己做镜头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Observatories Technical Facilities